徐明高速公路意义 (一)

最佳答案徐明高速安徽段作为“四纵八横”高速公路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通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项目。其作为徐州至南京方向的便捷快速通道,不仅构筑了连接山东、苏北、皖东北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交通大动脉,更对中部地区的崛起、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加速融入长三角具有重大意义。 徐明高速的建设不仅促进了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更充分发挥了区域资源优势。它通过支持工业园区的建设,推动了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巩固了轻纺产业集群,并扶持了新型建材产业集群的建设。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该区域的对外开放水平,还增强了其经济竞争力。
通过对沿线地区的深入开发与建设,徐明高速极大地提升了区域内的交通便利性,缩短了不同地区间的距离,降低了物流成本,促进了资源的高效流动与配置。同时,高速的建设与运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在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下,徐明高速的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它不仅为沿线地区提供了快捷、高效的交通服务,还为安徽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徐明高速作为连接东西部、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其建设与运营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视,也对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扩展资料
徐州至明光高速安徽段全长139.05公里,项目概算62.54亿元。项目起点在苏皖省界崔楼以东的梁庄,终点在明光市岗集附近,与南洛高速明光至蚌埠段衔接。项目穿越宿州、蚌埠、滁州三个市级行政区和灵璧、泗县、五河、明光四个县级行政区,跨越泗许高速公路、宿淮铁路、怀洪新河、淮河等陆路、水路交通干线。徐明高速安徽段为全立交、全封闭、平原微丘区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行车为每小时120公里,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全线设特大桥、大桥9座,中小桥40座,主线上跨桥43座,支线上跨桥31座,涵洞333道,通道224道。设置互通立交11处。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要点五 (二)
最佳答案<第五篇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十一五”规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的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是: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快发展。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方面,《规划纲要(草案)》强调,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对临时进城务工人员,继续实行亦工亦农、城乡双向流动的政策,在劳动报酬、劳动时间、法定假日和安全保护等方面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对在城市已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进城务工人员,要创造条件使之逐步转为城市居民,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对因城市建设承包地被征用、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村人口,要转为城市居民,城市政府要负责提供就业援助、技能培训、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鼓励农村人口进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定居,特大城市要从调整产业结构的源头入手,形成用经济办法等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机制。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健全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完善行政区划设置和管理模式。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管理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
辽宁中部城市群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纲要介绍 (三)
最佳答案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发展规划详解 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区,辽宁中部城市群以沈阳为核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和铁岭,区域面积和人口占比均高达全省44%和51%。其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占据全省63%和54%,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为推动全面振兴,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战略,目标是强化中部城市群,并构建沿海与内陆的互动发展模式。
经过一年的努力,省发展改革委协同各市和科研单位,成功编制并得到省政府批准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纲要》,标志着规划进入实施阶段。该规划旨在加速经济一体化,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互惠共享、创新优先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发展规划明确了目标,到2020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城镇化率将达到85%。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空间布局调整,将该区域建设为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重要化工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心,以及东北亚的商贸金融服务中心。
具体到产业结构,规划围绕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钢铁工业、新材料和高新技术等产业集群,如沈阳的高端装备研发、鞍山的冶金设备制造、抚顺的石油化工等,形成"一核、四带、六群"的区域布局。同时,强调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构建高效物流网络和旅游服务体系,打造沈阳区域性金融中心。 在城镇建设方面,规划分为三大都市区和四条城镇发展带,如大沈阳都市区包括沈阳与周边城市的联动发展,鞍山辽阳都市区则注重两地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加速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的建设,以提升交通网络的效率和连通性。
最后,发展规划强调了能源、土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保,通过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技术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同时,积极对外开放,构建区域互动机制,加强与沿海经济带和其他区域的协作,共同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扩展资料
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是以沈阳为中心,通过中心城市沈阳的经济辐射和吸引,与周围经济社会活动联系紧密的地区,形成了“区域经济共同体”发展趋势。
国家中心城市有哪些 (四)
最佳答案国家中心城市(8座):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成都、武汉、郑州。
第一阶段(2010-2015):2010年2月,国务院发布《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明确提出建设五大国家中心城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这也是我国首次提出“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概念。
第二阶段(2016-2020):2016年5月,国务院和发改委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首次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其在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12月,国务院和发改委又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在第六章节中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作为中部六省和长江中游地区唯一一座人口超千万、经济总量超万亿的超大城市,未来将以全国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四大功能为支撑,增强在中部地区的辐射能力,推动中西部结构性改革。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也需加快发展以带动中部地区全面崛起。
目前,仅有8座城市获得了国家中心城市的正式批复。网上有关“11座国家中心城市”的消息源于正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修订版)》,但这一文件尚未正式对外发布。最终哪些城市会被确认为国家中心城市,可能会在编制中的11个城市中进行修改,也有可能会有所减少。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相信你已经知道在面对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时,你应该怎么做了。如果你还需要更深入的认识,可以看看紫律云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