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违纪违规行为的典型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上)

当前,国有企业违纪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损害了企业的利益,而且挫伤了大部分员工的积极性,因此,针对国企违纪违规行为如何治理问题,仍是新时代下国企领域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国企违纪违规行为有哪些基本现象

(一)从行为主体看,上至企业管理层,下到普通劳务派遣人员。随着企业的不断转型发展,人员结构也越来越多元化,不仅有从其他企业引进来的职业经理人,还有第三方单位派遣的大量劳务人员。有些企业在拓展市场化业务中,引入了一批职业经理人担任下属子公司的高管,有的职业经理人政治素养较高,角色转换较快,并能按章办事,为企业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但也有个别职业经理人的思想认识、身份观念没有及时转变过来,不但没有接受国有企业纪律规矩的约束,反而把行业中的一些不规范甚至是违规的管理方式带进来,破坏了正常的经营管理秩序。

(二)从主观意识看,有明知故犯者,有放任不管者,也有不闻不问者。从查处的典型案例来看,被问责的大部分人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主观故意较为明显,也有部分人在思想上麻痹大意,责任心淡薄,对本职工作毫无敬畏之心。也有个别高管对应管的工作视而不见,漠不关心,以为不是自己直接分管,就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最终导致小隐患变成大问题。

(三)从涉及领域看,重要事项、重点项目、关键环节成为违纪违规行为的易发多发点。在招投标方面,有的项目未招先定,表面上是按程序公开招标,但实际上已提前在内部会议中预定了投标对象。在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方面,有的严重不负责任,在验收过程中态度不坚决、工作不扎实、检查走过场。在公务油卡使用方面,有的总是绞尽脑汁揩公家的油,借公车加油之机谋取私利,侵占公共财产,是典型的“车轮上的腐败”。在产业招商方面,有的对项目的管理和监管力度不强,在主观上存在不作为倾向。

(四)从作案方式看,从常见的事中违规转移到事前谋划。随着国企的制度和流程越来越规范,有的人觉得在事中“动手脚”的话比较费劲,且容易暴露问题,便在前期的工作筹划中动起了“歪脑筋”,违规手段呈现隐蔽化趋势。比如在某工程建设项目中,通过干预第三方设计单位,要求在设计阶段植入特定的设计参数,指定使用某专利技术,使得施工单位在进场后必须在指定生产厂家购买建筑材料。

二、原因剖析

国企干部员工违纪违规行为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个人价值观错位的问题,还有制度设计、监管缺失等客观因素。

(一)贪欲之心占据思想上风。大部分案例表明,违纪违规者在主观上基本都存在纪法意识薄弱、定力不足的问题。面对利益诱惑,在复杂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抱着“侥幸”心理,不惜损公肥私。无数事实充分证明,一旦内心被贪欲占据,则容易灵魂被“俘”、思想被“腐”。

(二)未严格按制度办事。在推进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以来,企业治理结构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但仍有少数企业表态高、落实少,将规章制度仅仅停留在挂在墙上的层面,对制度的执行力度大打折扣。

(三)对项目一线人员的监管存在盲区。随着国企资产重组和业务布局的优化,相继在外地投资了一批新项目,并外派人员参与项目的日常管理,但相应的监管手段未及时跟进,没有每月或每季度派人去外地项目察看实情,以至于个别自我要求不严的外派人员很可能发生违纪违规行为的风险。

(四)形式主义之风积习难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企的精神理念已深入人心,形式主义得到较大程度的解决和遏制,但仍然有部分人员工作作风漂浮,虚以应付,习惯性“躺平”,认为不做不错,多做多错,这种惰性思维会给企业今后的发展造成不良后果埋下了隐患。

先将问题和原因写到这里,下一篇再讲讲相关对策建议,敬请关注!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如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明白国企违纪违规行为的典型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上)的一些要点,希望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些许便利,如果想要了解其他内容,欢迎点击集么律网的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