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这两个词汇,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职务违法主要是指公职人员在执行公务时,违反了相关的

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的区别 (一)

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的区别

贡献者回答职务违法与职务犯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职务违法是指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的违法行为,而职务犯罪则是一种犯罪行为,触犯了刑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相比职务违法,职务犯罪所带来的后果更为严重。

根据《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的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如果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导致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将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处罚。如果情节特别严重,将面临三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此外,如果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将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将面临五年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

需要注意的是,职务违法并不直接构成犯罪,但如果达到了一定的追诉标准,就有可能转化为职务犯罪。因此,公职人员在行使职权时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认真履行职责,防止因违法行为而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职务犯罪包括哪些 (二)

贡献者回答职务犯罪的概念就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公司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进行违法活动或者对工作严重不负职责,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破坏国家对职务的管理职能,依照刑法应当受到处罚的做法的总称。分别按照行为方式分、按照侵犯的主客体不同分、按照实施主体的不同分:1、按行为方式分:诈骗型金融犯罪、伪造型金融犯罪、利用便利型金融犯罪、规避型金融犯罪;2、按侵犯的主客体不同分为:危害货币管理制度的犯罪、危害金融机构管理制度的犯罪、危害金融业务管理制度的犯罪;3、根据实施主体的不同分为:针对银行的犯罪(外部犯罪)和银行人员职务犯罪(内部犯罪)。

【法律依据】

《刑法》

第二百七十一条【职务侵占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企业职务犯罪的概念是什么 (三)

贡献者回答企业职员的职务犯罪指的是公司、企业人员在履行职务时,利用职权实施的犯罪行为。这类犯罪通常涉及侵占公司、企业资产,挪用公司、企业资金等。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的规定,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若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将本单位财物占为己有,且数额较大,将面临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处罚;若数额巨大,则可能面临五年有期徒刑,并可能并处没收财产。对于在国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被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若发生上述行为,将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和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进行定罪处罚。

这些法律规定旨在保护公司、企业的财产安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对于涉及职务犯罪的案件,法律机关将依法严厉查处,确保法律的公正实施。同时,也提醒所有企业职员要增强法律意识,严格依法履行职责,避免触碰法律红线。

职务侵占是否是职务犯罪 (四)

贡献者回答职务侵占不是职务犯罪,二者在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

1. 主体范围不同: 职务侵占:主体为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特指这些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将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 职务犯罪:主体通常为公务员、企业高管等拥有一定职位权利的人员,他们利用这些权利进行违法行为,损害公共利益或私人权益。职务犯罪涵盖了更广泛的违法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贪污、受贿等。

2. 行为目的与性质差异: 职务侵占:主要目的是非法占有单位财物,行为性质较为单一。 职务犯罪:行为目的多样,可能涉及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多种违法行为,损害的利益也更为广泛和复杂。

3. 法律后果不同: 职务侵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职务侵占罪的处罚相对较轻,数额较大时,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数额巨大时,则处五年有期徒刑,并可附加没收财产。 职务犯罪:如贪污罪等,处罚原则与职务侵占罪类似,但针对的主体更为广泛,处罚也更为严厉,可能涉及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等附加刑。

综上所述,虽然职务侵占与职务犯罪在行为性质上有所重叠,但它们在主体范围、行为目的与性质以及法律后果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职务侵占等同于职务犯罪。

想要成长,必定会经过生活的残酷洗礼,我们能做的只是杯打倒后重新站起来前进。上面关于职务犯罪的概念的信息了解不少了,紫律云网希望你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