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侵权既可能单独构成民事侵权,也可能同时触犯刑法构成刑事犯罪,具体取决于侵权行为的性质、情节严重程度及法律规定。二者在构成要件、责任承担方式及法律程序上存在显著区别,以下是友法依律师事务所整理相关法律依据。
一、民事侵权(主要解决赔偿问题)
1、适用情形:所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的商业性使用,均可能承担民事责任,无需达到特定金额或情节即可主张。
2、法律依据:《民法典》第1185条、《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中的民事责任条款。
3、法律后果:停止侵权、赔偿损失、销毁侵权物品、赔礼道歉。
二、刑事犯罪(需承担刑罚)
1、适用情形:明知是侵权而实施,侵权行为需达到“情节严重”或特定金额门槛,达到司法解释的立案标准。
假冒注册商标罪《刑法》第213-215条:非法经营额≥5万元或违法所得≥3万元。
侵犯著作权罪《刑法》第216条:违法所得≥3万元,或复制品数量≥500份。
销售假冒商品罪《刑法》第217-218条:销售金额≥5万元,或未销售货值≥15万元。
商业秘密犯罪《刑法》第219条:造成权利人损失>30万元。
2、法律后果:有期徒刑(最高可达10年)、罚金(一般为违法所得1-5倍)、没收犯罪工具及违法所得。
三、民事与刑事的交叉与区别
1、同一侵权行为可能同时触发民事赔偿与刑事追责。
2、程序差异
民事程序:由权利人主动起诉,法院依侵权事实裁判赔偿。
刑事程序:需由公安机关侦查、检察院公诉,法院根据犯罪构成定罪量刑。
3、民事诉讼采用“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刑事则需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严格程度。
四、司法解释新动态
根据最新《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25年4月26日生效):
细化认定标准:明确“同一种商品/服务”“相同商标”等核心概念,降低部分罪名入罪门槛(如假冒专利罪)。
强化技术性保护:将“电子侵入”获取商业秘密、提供破解技术措施工具等行为纳入刑事打击范围。
量刑精准化:区分“情节严重”与“特别严重”的倍数标准,例如假冒注册商标违法所得达30万元即视为“情节特别严重”。
五、实务建议
法律评估:若被指控侵权,应立即委托律师进行法律分析,判断是否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应对策略:
民事案件,收集合法来源证据、主张合理使用等抗辩;
刑事案件,争取在侦查阶段通过赔偿取得谅解,降低刑罚风险。
合规预防:
企业应建立知识产权审查制度。
定期对员工进行知识产权法律培训。
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性质需结合行为情节、损害后果综合判断。民事救济侧重补偿与制止,刑事追责则针对严重危害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权利人可依据侵权程度选择维权路径,必要时通过“民刑并行”实现全面保护。
想要成长,必定会经过生活的残酷洗礼,我们能做的只是杯打倒后重新站起来前进。上面关于专利侵权行为的信息了解不少了,集么律网希望你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