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沉默3年,原来只为掩盖出轨:婚内冷暴力都是夫妻合谋

刘丹红|作者

欧小宅|编辑

今天,壹心理和你聊聊“婚内无知”。

“他出轨,我埋单”

林子和先生,两人同住一屋檐下。晚饭后,基本上就各回各房。

孩子在奶奶家,因此家里静悄悄的。他们彼此照面也不会多说一句话。

此前因为孩子而仅有的共同话题,此时都显得多余。

屋里弥漫着尴尬的气氛,就像粘滞的空气。然而他好像对这一切熟视无睹。

他的房间里传出打游戏的声音,键盘咔咔咔地响。

她想要去敲开他的房门,但是她总担心他会冷冰冰地说:“别烦我,在打游戏。”

更多的时候,他会说:“我在工作,你就不能不来烦扰我吗?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迟些再说不行吗?你这人就是烦!”

“我们来谈一谈离婚的事吧。”好多次,她把这样的话咽回去。

她在等一个恰当的时机,等他来跟自己好好谈谈离婚的事宜,关于孩子,关于财产。

她骗自己这样的生活可以再忍忍,唯有这样,她才能够在窒息的关系里再活一会儿。

有一次,她终于鼓起勇气对他说:“我觉得你对我施加冷暴力,你不应该这样对我。”

他面无表情地说:“我只是觉得跟你无话可说。”她觉得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直到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林子偶然发现了他先生手机里的秘密——原来他已经出轨3年了。

这时她终于“下定决心”要离婚了。然而他一句话,就挫败了她:“都怪你,我才那样……要不是你这样的脾气,天天说我,我怎么会……”

她开始产生自我怀疑,是不是自己把一段好好的关系搞砸了。

后来,婆婆也帮腔:“他这也不是在外面找女人,就是找别人散散心而已了,都是你给他的压力太大了,你别太敏感了。你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错,为了家庭和谐。”

就像被催眠了一样,她相信了这些逻辑编造出来的事实,开始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她就是从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长辈说的就是不容置疑的道理和事实,她只需要做一个顺从的孩子。

这些逻辑联合了熟悉感,让她深信不疑。最后一点挣扎的勇气都快磨灭了。

冷暴力,藏在日常细碎里

当关系中的一个人不肯为关系出现的问题负责,推卸责任,而另一个人不断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努力尝试修补或挽回关系。

这时候便扳动了冷暴力的触发机关。

这样的现象最常见于冷暴力分手的例子中。

对关系最早失去兴趣的一方,不再将精力投入到对关系的培养中,这时候另一方会敏感地捕捉到关系的温度在急剧下降。

ta会着急,可能也会出于焦虑不安而忍不住责怪对方的冷淡,试图让对方意识到他对自己的忽略。

对方无动于衷,更加疏冷,有意无意地指责是ta的坏脾气让他心灰意冷的。

ta听了这话,多半就会开始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是不是自己性格原因?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因为找到问题,意味着可以修补,意味着关系的温度可以恢复如初。

当ta一厢情愿地在自己身上找问题时,对方可能已经在关系中全身而退了。

ta 发现自己无论怎么做,都无法让对方的心重新热乎起来。

当 ta 被逼得歇斯底里发作时,分手就如密谋已久的共识终于浮现了出来。

没过多久,ta就发现对方结交了新欢。

ta 心碎成渣,觉得自己就像一双“破鞋”,被丢在垃圾箱,不会再有人怜爱。

如果这是我的朋友的经历,我真想对她说:

“不是你不够好,是对方不能欣赏你的好,是他没有力量跟你一起面对关系中出现的问题,所以用冷暴力分手!”

都是老故事了,在许多人身上重复发生着。豆瓣上《冷暴力》的页面有一条短评:

“如果你的爱人,借由你的爱意,放任你低到尘埃里,在烂泥里打滚,那么你可能遭受了冷暴力。”

关系的双人舞

我始终认为,关系是一场双人舞。

在冷暴力的这场“双人舞”里,施虐者往往是那个具有自恋特质的人,与之相匹配的是具有自卑特质的另一半。

施虐者的一举一动都透露着“我不爱你”的信息,但始终不明说。

这会让受虐者很抓狂,会不断地猜疑,他到底是不是真的爱我的?是不是自己想太多了?——真不是你想太多了,而是对方故意制造这种模棱两可的情景。

施虐者十分擅长抓住对方的自罪倾向和缺乏自信的特点,把对方锁在扭曲的“权力游戏”里,让身陷疑惑和内疚的伴侣无法动弹。

这场精神虐待关系中必须要有过于忍让的伴侣才能持续下去。

过度忍让,可能是源于原生家庭的成长烙印,对父母的恶劣相处模式的重蹈覆辙。

分离焦虑的倾向又让他难以舍弃一段坏关系,不得不顺从地扮演配合对方自恋的牺牲者角色。

面对关系中的问题,施虐者习惯性逃避,受虐者习惯性追问。

施虐者的目的是保持距离,受虐者的目的是维护关系。

你看,冷暴力的发生过程便是这样你一步我一步的,跳出独特的“关系之舞”,唯有受虐者不再随着对方起舞,才能够脱身。

如何躲避冷暴力的精神虐杀?

最近在细读法国心理治疗师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的《冷暴力》,结合书里的经验和我自己在临床咨询工作中使用的基本经验,总结了以下逃离冷暴力的精神虐待的五个步骤:

a. 觉察:看见自己处于受虐者的位置。

受虐者往往会让自己包裹在麻痹自己的茧里,千方百计地替对方的行为开脱,以否认自己的受虐事实。

那些没有醒来的人是不会感觉到疼痛的,只有苏醒过来的人才会感觉到撕裂般的痛楚。

如果一个人一旦发现自己受到了对方的虐待,强烈的痛便会接踵而至,这会让他陷入严重的焦虑状态。

在这个阶段,他会感到既羞愧又忿恨:愧于不被人爱,愧于忍辱负重,愧于曾逆来顺受,恨自己不值得,恨对方冷血无情。

如果此时的情绪缺乏疏通,压力便会以身体疾病或行为症状的方式爆发出来。

所以,“看见”自己的处境,是跨出去的第一步。这时候总会跌倒得很痛,就像双腿曾被打折的人颤颤巍巍地重新走起来。

b. 理解:为自己留出一些好奇的空间,理解自己为何迟迟不能离开这段关系?

在亲密关系中遭受冷暴力而无力离开的人,往往他的原生家庭便是一个冷暴力的训练场——这些孩子很早就被训练熟悉在这种冰冷的家庭氛围下适应和生存。

当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只给予孩子一个狭窄而扭曲的个人空间,要求他事事检讨自己,顺从长辈,不容许他有个人的自由意志。

这个孩子就会格外忠诚于这个伤害他的家庭,让他对家庭所传递的扭曲的爱深信不疑,并把这种信念延伸到未来的家庭中。

如果这样的一种理解之光能够照进无意识,那些原本的忠诚便会开始松动,让自我从狭隘中释放出来。

除了对原生家庭追根溯源,我们还可以问问内心的那些关于未来的恐惧:

你害怕离婚后独自一人的生活吗?你害怕经济上无法养活自己和孩子吗?你害怕孩子无人照顾吗?你害怕至亲的强烈反对吗?你害怕再也找不到感情的归宿吗?

最好把这些恐惧和担忧诉诸笔端,落到白字黑字上,然后再来感受一下,你和这些“害怕”之间发生了些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把这些细微的感受记录下来。

c. 哀悼失去:

当对方不想为关系负责时,做好失去一段关系的准备,接受无论你再怎么做,都无法改变对方对待你的冷漠态度。

因为一段关系不是单人舞蹈,而是双人舞蹈。

失去一段关系,就如同失去一部分旧的自我。旧躯壳的鳞一片片掉落,从中露出新的自我,这个过程会伴随着相当的痛苦。

你会愤怒、怨恨、羞愧难当……各种情绪的洪水猛兽,你一点都不需要压抑自己的这些感受。

哀悼失去的一段情感,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否认、愤怒、讨价还价、再到消沉,最后接受。

越是难以放下的感情,就越需要小心的安放,因为你值得被自己温柔相待。

d. 调整:认知及应对方式

受虐者对于关系的边界的认知,是过度负责。

那么现在就需要厘清关系的责任边界,哪些是自己的责任,哪些是对方应该负起的责任,注意在这个过程中,觉察自己容易陷入的惯性思维,停止为对方的行为寻找情有可原的解释

使用冷暴力的人惯用伎俩是贬低、轻蔑、否定、漠视、歪曲、威胁。当你能识别出对方把这些“子弹”射击你的时候,你可以尝试做出与以往不一样的反应方式。

譬如,当对方一如往常地指责打压你的时候,过去你的反应是委屈和辩解,如果这次你能发现对方对你的指责其实是他又一次的为自己推卸责任时,你可以停止无谓的辩解。你的冷静,会让对方觉得自己的控制地位受到了动摇。

又如,当对方贬低你的价值时,认为作为家庭主妇的你,在家带孩子没挣一分钱,过去你可能就选择顺从丈夫作为一家之主的地位了。

现在你可以多想想对方这样贬低你的价值的最终目的,而不是不假思索地认同对方对你的看法。

f. 寻求支持:

要从一段扭曲的关系中脱离出来,要知道这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持续的自我支持和自我确认。

这是一场硬仗,尽可能寻求外部力量的支持吧。

最好找一位中立的朋友、长辈或专业人士倾诉。

同时需要注意,如果你找的人立场不够中立,ta和你一起同仇敌忾,吐槽对方,以此泄愤,或者站在对方的角度批评你,站在道德的角度给你建议,这些对于你积蓄能量转身离开都毫无助益。

一个人是否能从不幸中最终走出来,取决于他是如何面对痛苦的。

如果这时候能够得到心理咨询的帮助,可以让他发展那些受阻或僵化的心理功能,这就如同扩大一个人的内在容器。

当这个容器变得越来越大,他可以有更多的自我空间来容纳和冷静地处理问题,而不是被外界的事物牵引着做出违背内心的事情。

愿遭受冷暴力的你,最终得以破茧而出。

(注:为保护个案的隐私,文中所采取的故事内容均经过高度虚构处理,与个案工作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 The End -

我们通过阅读,知道的越多,能解决的问题就会越多,对待世界的看法也随之改变。所以通过本文,集么律网相信大家的知识有所增进,明白了老公出轨后冷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