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大学生小张因出租3张银行卡获刑1年半,银行流水显示其中混入诈骗资金22万元。这类"帮信罪"案件近年激增,但多数当事人直到被捕仍不明白:为何自己没直接骗人也要坐牢?
一、帮信罪三大认知误区
误区1:"不知情就不犯罪"
司法实践中,"明知"包括三种情形:
① 明确知道对方在犯罪(如对方明说用于洗钱)
② 根据异常交易应当知道(如高额佣金 要求人脸验证)
③ 放任可能存在的风险(如"只管收钱不问用途")
典型案例:外卖员王某因"每笔转账提成5%"被推定明知,虽辩称不懂法仍获刑。
误区2:"没拿钱就不算严重"
即使未获利,只要具备以下情形之一即构罪:
帮助对象达3人
支付结算超20万元(按单向流水计算)
造成被害人自杀等严重后果
误区3:"只提供工具不犯法"
法律明确将技术支持纳入打击范围,包括:
开发钓鱼网站、恶意程序
提供服务器托管(如搭建赌博平台)
批量注册社交账号(用于诈骗引流)
二、特别提醒
银行卡类案件:出借银行卡后若配合刷脸验证,极可能被认定"支付结算"行为
学生群体注意:2024年某省数据显示,大学生涉案占比达34%,多因兼职"跑分"陷牢狱之灾
三、有效辩护要点:
举证交易具有正当理由(如正常商业合作)
质疑资金流水计算方式(排除合法往来部分)
争取认罪认罚 退赃(可获30%以下量刑减让)
➡️结语:
最高法近期强调要防止帮信罪"口袋化",但公民仍需警惕:任何脱离正常交易模式的"高收益"帮助行为,都可能成为压垮人生的法律风险。
明白你的"举手之劳"可能已涉嫌犯罪?帮信罪最新司法认定标准的一些要点,希望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些许便利,如果想要了解其他内容,欢迎点击集么律网的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