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历史书不会告诉你

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随我一同探寻文字的世界~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很多人以为二战是因为希特勒疯了才爆发的吗?错。

法西斯主义兴起,独裁者野心膨胀,然后世界大战爆发,但这只是表象。

真正的原因,隐藏在更深的层次,一个关于金钱、权力和制度的残酷真相。

——《壹》——

金融怪兽的觉醒

1916年,列宁在苏黎世的小阁楼里写下了一本书,他不知道,这本书预言了二十多年后那场席卷全球的浩劫,书名叫《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列宁在书中揭示了一个可怕的事实:当资本发展到垄断阶段,战争就成为必然。

为什么?因为垄断资本有一个致命特征,它必须不断扩张,就像一个永远吃不饱的怪兽,到20世纪初,这个怪兽已经长成了庞然大物。

116个国际卡特尔控制着全球的钢铁、电气、铝业。

几十家银行操控着各国的金融命脉,资本家们坐在办公室里"剪息票",就能获得巨额利润,根本不用生产任何东西,更可怕的是什么?

这些金融巨头发现,战争是最好的生意。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英国损失了120亿英镑,法国满目疮痍,德国被彻底打垮,但美国的摩根银行、洛克菲勒财团却赚得盆满钵满。

战争让他们从地区性的金融机构,一跃成为全球霸主。

于是,一个残酷的逻辑出现了:既然战争如此有利可图,为什么不再来一次?德国战败后,美国资本立刻涌入。

表面上是援助重建,实际上是要把德国变成新的赚钱工具。

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看起来是帮德国偿还战争赔款,实质是美国金融资本对欧洲的全面渗透,这就像给一个破产的赌徒放高利贷,然后等着他再次破产。

1929年,华尔街股灾爆发,全球经济瞬间崩塌,失业率飙升到25%。

在这种绝望中,德国人开始相信一个奥地利流浪汉的演讲,他叫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疯子,他是这个制度的产物。

当垄断资本的矛盾无法调和时,它就需要一个代理人来发动战争,重新分割世界。

这就是历史书不会告诉你的第一个真相:二战的根源不是某个独裁者的疯狂,而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贰》——

和平条约的陷阱

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宫镜厅,德国代表在屈辱中签下了自己的"死刑判决书",这份条约看起来是为了惩罚德国,实际上是在为下一场更大的战争埋雷。

条约的条款简直是在故意激怒德国人。

割让13%的领土,禁止拥有坦克和军用飞机,赔偿1320亿金马克, 这个数字有多夸张?相当于德国当时GDP的2.5倍。

更狠的是,条约第231条直接宣布:"德国及其盟友对协约国遭受的一切损失负责。"

这等于在德国人心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签署条约的那些人,很快就开始违背自己的承诺。

英国担心德国彻底垮掉会影响贸易。

法国害怕独自面对苏联的威胁,美国则盘算着如何从欧洲混乱中获利,所以,这份"和平条约"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维护和平,而是为了维护战胜国的利益分配。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派了3万德军进入莱茵兰。

这是对凡尔赛条约的公然违背, 按照条约,法国有权立即出兵阻止,法国出兵了吗?没有,英国首相鲍德温甚至说:"德军只是走进了自己的后院。"

这句话彻底暴露了西方列强的真实意图:他们并不在乎条约,只在乎自己的利益。

希特勒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如果法国当时进军莱茵兰,我们只能灰溜溜地撤退, 但他们没有,这让我确信,这些国家已经没有战斗意志了。"

这就是凡尔赛体系的致命缺陷:它制造了仇恨,却没有维护的决心。

更深层的问题是什么?苏联的存在改变了整个游戏规则, 西方列强虽然打败了德国,但他们更害怕共产主义的传播。

于是,一个微妙的平衡出现了:既要削弱德国,又要保持德国作为反苏屏障的作用。

这种矛盾的政策,为法西斯主义的复活创造了完美的土壤,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西方列强不仅没有阻止,甚至暗自窃喜。

英国外交大臣约翰·西蒙直接表示:"希特勒的上台,对欧洲的稳定是有益的。"

他们以为自己在下一盘大棋,实际上是在引狼入室,这就是历史书不会告诉你的第二个真相:凡尔赛条约不是失败的和平努力,而是精心设计的火药桶。

——《叁》——

绥靖者的算盘

1938年9月30日,慕尼黑,四个欧洲强国的领导人聚在一起,准备瓜分一个不在场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慕尼黑会议。

英国首相张伯伦回到伦敦后,挥舞着协议兴奋地宣布。

"我带回了一代人的和平!" 人群欢呼,报纸称赞,没人知道,他们刚刚给希特勒开了绿灯,绥靖政策的表面逻辑很简单。

用别人的土地换取自己的安全。,但真实的逻辑要复杂得多。

首先,英法根本打不起仗,第一次世界大战让英国损失了90万人,整整一代年轻人葬送在西线战壕里,1929年经济危机更是雪上加霜。

英国失业人数每年以120万的增长。

法国的情况更糟,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军队士气低落,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政治家都不敢轻易开战,其次,他们有自己的算盘。

英国的目标很清楚:维持全球霸权,防止任何欧洲国家过于强大。

既然德国要扩张,那就让它向东扩张,去和苏联拼个你死我活, 最好的结果是什么?纳粹德国和苏联同归于尽,英国继续当世界老大。

法国的想法稍有不同,他们更害怕德国的直接威胁,但又缺乏独自对抗的实力。

所以,法国选择跟着英国走,希望通过妥协争取时间重整军备,美国呢?美国在隔岸观火, 罗斯福政府表面上保持中立。

实际上在计算如何从欧洲的混乱中获得最大利益。

这就是绥靖政策的本质:不是天真的和平主义,而是冷酷的现实主义计算,但他们都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低估了希特勒的野心。

希特勒要的不是苏台德地区,不是但泽走廊,而是整个世界的重新洗牌。

每一次妥协,都让他更加确信西方列强的虚弱,1939年3月,希特勒撕毁慕尼黑协议,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张伯伦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但为时已晚,战争机器已经启动,更讽刺的是什么?

绥靖政策不仅没有阻止战争,反而加速了战争的到来, 每一次让步,都让德国变得更强大,每一次妥协,都让希特勒更加相信武力的有效性。

当1939年9月1日德军坦克开进波兰时。

张伯伦绝望地发现:他精心维护的"和平",原来是战争的前奏,这就是历史书不会告诉你的第三个真相:绥靖政策不是和平努力的失败,而是大国博弈的必然产物。

——《肆》——

崩溃的推手

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一个普通的星期四,却成为了改变世界历史的转折点,那天早上9点30分,纽约证券交易所开盘铃声刚响,股价就开始疯狂跳水。

到下午收盘,道琼斯指数暴跌11%,1300万股被抛售。

五天后,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10月29日,1640万股被疯狂抛售,股价彻底崩溃,无数百万富翁一夜之间变成穷光蛋,有人从摩天大楼上跳下,有人举枪自杀。

这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二"。

但股市崩盘只是开始,真正的灾难还在后面,1930年,美国有1352家银行倒闭, 1931年,这个数字变成了2294家。

到1933年,全美失业人口达到1500万,失业率高达25%。

更要命的是,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传播到全世界,德国首当其冲, 美国资本大量撤离,德国的工业生产直接腰斩。

到1932年,德国失业人口超过600万,几乎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失业。

在这种绝望中,极端主义找到了土壤,希特勒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 他在竞选演讲中反复强调一个主题:"是谁让德国陷入这种境地?是凡尔赛条约!是犹太人!"

人们不再关心他的逻辑是否正确,只关心他能否带来改变。

1930年,纳粹党在德国大选中只得到18.3%的选票,两年后,这个数字变成了37.3%, 经济危机每加深一分,纳粹党的支持率就上升一分。

但更深层的问题是:为什么经济危机会导致战争?

答案很简单:当国内市场萎缩时,资本家就会寻找海外市场, 当和平竞争无法获得市场时,他们就会选择武力。

这就是马克思早就预言的:资本主义的周期性危机,必然导致帝国主义战争。

日本是最典型的例子,1929年经济危机重创了日本的出口贸易,丝绸和棉织品大量滞销,怎么办?向外扩张,抢夺殖民地,获得原料和市场。

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南满铁路,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这不是偶然的军事冲突,而是经济危机的必然产物,德国的逻辑也是一样, 希特勒上台后,立即启动了庞大的重整军备计划。

表面上是为了解决失业问题,实际上是在为对外扩张做准备。

1939年,德国的军工生产已经占到工业总产值的23%,这台战争机器一旦启动,就必须找到释放的出口,9月1日凌晨4点45分,德军战舰对波兰韦斯特普拉特开火。

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这不是希特勒一个人的疯狂,而是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矛盾的总爆发。

这就是历史书不会告诉你的第四个真相:经济危机不只是战争的背景,而是战争的直接推手。

通过上文,我们已经深刻的认识了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并知道它的解决措施,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就不会惊慌失措了。如果你还需要更多的信息了解,可以看看集么律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