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域主义与东亚经济一体化内容简介 (一)

新区域主义与东亚经济一体化内容简介

最佳答案《新区域主义与东亚经济一体化》内容简介如下:

新区域主义介绍:本书在第一章全面介绍和评述了新区域主义的概念,包括各种观点及其特点,并分析了新区域主义与多边机制的关系。新区域主义理论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主要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区域主义新特征提出了不同维度的解释和分析。

东亚新区域主义的特殊性:第二章详细阐述了东亚新区域主义的特殊性,通过分析东亚区域主义形成的原因、特点以及前景,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探讨了其经济效应。相较于欧美新区域主义的规则引导,东亚新区域主义更侧重于解决问题导向。

东亚经济体的相互依赖性:第三章和第四章从贸易和直接投资的视角,分析了东亚经济体在市场驱动下的相互依赖性及新的分工形式。东亚经济体高度异质性及外部因素制约了新区域主义的发展潜力,但市场力量推动下,东亚的贸易和投资一体化程度较高。

金融领域的一体化:第五章从金融领域分析了东亚经济体的一体化程度和相互依赖性,以及区域主义在金融领域的前景。金融领域的一体化在浅层次上取得进展,但在更深层次的合作方面仍面临挑战。

东亚区域主义的历史进程与中国的策略:第六章回顾了东亚区域主义的历史进程,并提出了中国对推进东亚区域主义的策略。进入21世纪,中国加快了区域合作的步伐,实施区域主义战略时需综合考虑安全、政治和经济因素,谨慎选择合作伙伴,详细协商协议细节,正确平衡各种利益。

理论与经验分析:本书在全面评析新区域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从理论和经验层面深入地分析了东亚新区域主义和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和前景,展示了新区域主义理论的动态发展,以及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复杂性和潜力。

什么是亚洲经济一体化 (二)

最佳答案亚洲经济一体化泛指以东北亚和东南亚为基础的亚洲经济融合。

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开端

亚洲经济一体化运动开端于1992年达成的东盟自由贸易区(ASEAN Free Trade Area,简称AFTA)。AFTA最初只包括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六国,后来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相继加入,现在已经囊括东盟十国。这是东盟试图在经济一体化方面有所建树的初步努力。1967年建立的东盟,本意是成立一个松散的地区政治组织,在西方的卵翼下,将东南亚国家团结起来以抵抗来自北方(中国和苏联)的共产主义威胁,所以几十年来并没有着意于经济合作。冷战之后,东盟的政治功能色彩有所弱化,其成员国开始从经济合作方面寻求这个地区组织继续存在的意义,经济一体化提上日程。

可以说AFTA是一个文本上的一体化尝试,实际效果甚小。但另一方面,AFTA至少在精神上团结了东南亚国家,有助于东盟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尽管AFTA实际效果上名存实亡,但域外国家却因此强化了东盟是一个共同体的印象,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个印象是以后亚洲一体化运动的概念基础。

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亚洲已经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和财富聚集地。亚洲的经济增长率早已经高过其他地区,国际贸易和投资总量,尤其是制造业,也已经超过其他地区。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最新报告,亚太地区货物贸易占到世界三分之一;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算,亚太经济已经占到全球GDP产出的40%。此外,国际咨询公司BCG的调查显示,亚洲的私人财富拥有量已经超过欧洲,到2019年,亚洲的私人财富可达到75万亿美元,而同期北美的私人财富预估是63万亿美元,亚洲在富裕程度上也可超过欧美。

同时,地缘政治权力也向亚太逐步转移,具体表现为中国和印度的崛起,以及美国力量向亚洲的“再平衡”。在这个大背景下,亚洲经济一体化,就绝对不仅仅是个普通的经济问题,而是牵涉到亚洲及国际大格局的变化,甚至是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的改变。

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模式

如何将碎片化的自贸协定整合起来,让更多国家参与在一个泛亚洲(或其主要区域)大协定中,是推动一体化必须面对的课题。在这个问题上,过去十几年在理论和政策层面出现了以下几个模式:

第一是“10+3”模式,即东盟十国加上中国、日本和韩国成立一个东亚自贸区(EAFTA),实现东亚(包括东南亚和东北亚)的经济一体化。这是中国自2003年来一直主张的模式。对中国而言,这个模式有几个优点。一是规模较小,风险也因之较小。二是可以将某些域外国家(主要是美国)甚至是某些形迹可疑的亚洲国家(如印度和澳大利亚)排除在外。再者,中国相信,随着自己经济持续增长和国力上升,迟早可以在这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居于主导地位。

第二个模式是“10+6”,这是日本所倡议、东盟也比较倾向的模式,即在10+3基础上再加上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东盟国家向来与这三个国家交好且经济联系密切,它们的加入也确实能带来更大的市场和贸易量。事实上韩国也一度颇为欣赏这个模式。

第三个是曾昙花一现但后来又被重提的亚太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Pacific,简称FTAAP)概念。创建FTAAP的想法最初来自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工商咨询理事会(ABAC),该理事会2004年和2005年反复劝说APEC领导人考虑建立FTAAP,但当时参会的各国领导人并不太感兴趣,只是指令有关官员继续研究。

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未来

亚洲经济一体化长期以来面对的问题是它是市场导向的一体化,缺乏来自政府间合作的顶层设计。虽然10+3,10+6等模式被多次提出,但始终没有多大进展。由于TPP霸气的出现,亚洲原有的一体化轨道已经暂告停滞。这个忧虑在中国外交官傅莹2015年11月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表露无遗:

傅莹文章所展现的正是中国在亚洲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现在所面临的巨大困境。换言之,TPP已经将中国在这个过程中边缘化。美国利用TPP团结了亚洲大多数国家,现在除了现有的12个成员外,印度尼西亚、韩国、印度都表示了加入TPP的兴趣。唯一被排除的亚洲大型经济体,就是中国。

东亚地区合作的进程正在不断受到分歧和争议问题的干扰。尽管中国-东盟合作不断深化,东盟和中日韩,东亚峰会,东亚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议等区域合作框架却趋于降速。由此引发的问题是,东亚区域合作能否保持前进的势头

简言之,在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新局中,中国首先应将主要的外交和政治经济资源放在中日韩自贸区上,并以此为基础促成RCEP在较高标准的基础上达成。其次,积极准备加入TPP,而中日韩自贸区能为中国准备相当有分量的筹码,争取在TPP和RCEP的基础上形成一个亚太自贸区。

东亚大趋势:经济区域主义内容简介 (三)

最佳答案《东亚大趋势——经济区域主义》内容简介如下:

核心议题:作品深入探讨了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关键转变,特别是经济区域主义在这一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体化进程起源:东亚的一体化进程并非由上至下规划,而是源于各经济体在市场力量驱动下的自发合作。这种合作形成了成员国之间日益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

依赖关系特点:这种相互依赖关系存在非对称性,导致交易成本上升,给更深层次的分工合作带来了潜在风险。这种不平衡性成为推动东亚经济体寻求更高级别制度变革的重要因素。

经济区域主义目的:经济区域主义旨在通过整合资源和规则,降低交易成本,以实现更高效、更稳定的一体化进程。它不仅是一种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策略选择,也是推动地区繁荣和稳定的重要手段。

影响范围:这一转变不仅深刻影响着东亚各国的经济发展,也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东亚经济区域一体化的意义 (四)

最佳答案2020年11月15日,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十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5个国家的经贸部长,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正式签署了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标志着这一全球最大的自贸区正式诞生,也为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RCEP 是由东盟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共同参加,建立16个经济体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它是由东盟国家提出,整合了东盟之前分别与中国、日本、 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签署的多个“10+1”自贸协定,以及中日韩澳新等5国之间已有的双边自贸协定,形成了一个覆盖范围更广、更具前瞻性的自贸协定。值得注意的是,RCEP分别是中日之间、韩日之间签署的首个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协议的签署将使得中日韩之间的经贸合作更加紧密,也有利于推动中日韩自贸区的推进。

2012年11月,东盟十国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的领导人在柬埔寨金边共同发布《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的联合声明》,正式启动自贸区建设进程。2013年5月,RCEP第一轮谈判在文莱举行,并成立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三个工作组,就相关议题展开磋商。协议谈判历经8年,31轮正式谈判。印度因在关税、非关税壁垒等方面与其他成员国存在分歧在2019年退出谈判,其他15个经济体就RCEP相关文本和市场准入的谈判于2019年11月结束并于最近签署。与此同时,RCEP也对印度加入保持开放,如果印度愿意加入并提出申请,将启动相关谈判。

RCEP正式签署,推动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 (五)

最佳答案孙梓青

第四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领导人会议15日以视频方式举行,会后,15个RCEP成员国正式签署该协定。历经8年共28轮正式谈判,RECP正式签署!自此,一个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建设正式启动。(11月15日新华社)

覆盖全球最有增长潜力的两大市场(中国和东盟),涵盖全球29.7%的人口、28.9%的GD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作为目前全球最大、最具潜力的区域自贸协定,其签署的意义毋庸赘言。在逆全球化回潮、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国际背景下,RCEP的签署本身就是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一次胜利。东亚国家以现实行动向“经济脱钩”“贸易保护”的逆流投下坚定的“否决票”。

新冠肺炎疫情为全球化带来了不确定性,加速了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分化。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东亚各国无论在控制国内疫情还是参与国际合作上都表现得可圈可点。日本援助中国防疫物资上“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贴纸,曾感动了无数国人。不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RCEP的签署将大大推进亚太区域的国际合作,为亚太地区的经济复苏注入新动能。

RECP的签署是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向前迈出的一大步。东亚地区是否能够形成类似于欧盟那样的地区性国际组织?在实践中,东南亚地区走在了东亚地区一体化的前列。从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到东盟10+3,东南亚的中小国家长期以来是东亚地区一体化的主导力量,而中日韩三个东亚最重要的国家却在一体化方面进展迟缓,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拖延了多年。这样的东亚地区一体化模式被形象地形容为“小马拉大车”。

RECP的签署将整合东北亚和东南亚两大板块,并将与东亚具有密切地缘关系的大洋洲纳入其中,有效改善目前东亚地区一体化动力不足的困境。虽然RECP主要涉及经济方面的合作,但是由此而带来的“外溢效应”将提升成员之间的政治互信,培育共同体意识,从而全面推进东亚地区一体化的进程。RECP的签署毫无疑问将成为东亚地区一体化的里程碑。

RCEP是由东亚国家(以及与亚洲地缘邻近的大洋洲)所主导地区的合作机制,而并没有将美国包含在内。在1898年美西战争占据菲律宾之后,美国是长期深深介入东亚地区事务的。然而,近年来美国奉行单边主义和孤立主义,频繁破坏国际合作的大局和自由主义的国际秩序,在诸多国际问题上出尔反尔,国际声誉一落千丈。暂且不论RECP是否是对美国战略信誉下跌的某种回应,可以肯定的是,RECP的签署将为东亚各国实现地区一体化提供更加丰富的路径选择。

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曲折性,RCEP也不是解决东亚国际问题的“万能解药”。面对全球最大的自贸区,任何国家都没有经验。如何落地各项政策,如何化解各方分歧,如何协调各方利益,都考验着RCEP成员国的智慧。但是,只要RCEP的成员国秉持互利共赢的原则,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携手共进,RECP不仅将造福东亚、造福东亚人民,同样将造福世界、造福人类。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相信你已经知道在面对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你应该怎么做了。如果你还需要更深入的认识,可以看看紫律云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