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食物中毒全面解析

细菌性食物中毒全面解析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概述

细菌性食物中毒

是指由于摄入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这类中毒事件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尤其在夏季高温季节,食物更易于变质,细菌繁殖迅速,增加了食物中毒的风险。

二、常见致病菌种

沙门氏菌

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动物体内的细菌,可通过受污染的水源、肉类、禽类及蛋类等途径传播。感染后可出现发热、腹泻、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败血症。

金黄色葡萄球菌

则常存在于人的皮肤、鼻腔、咽喉及肠道中,可通过接触污染的手或食物传播。其产生的毒素耐高温,加热不易破坏,因此即使食物经过烹煮仍可能引起中毒。

三、中毒症状表现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什么 (一)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因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疾病。以下是关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详细解答:

一、发病机理分类

感染型中毒:细菌在食品中大量繁殖,摄入后肠道粘膜受感染而发病,如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毒素型中毒:由细菌在食品中繁殖时产生的毒素引起的中毒,摄入的食品中可以没有原来产毒的活菌,如肉毒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过敏型中毒:由于细菌的作用,食品中产生大量的有毒胺而使人产生过敏样症状,如食用不新鲜或腐败的鱼。

二、引起中毒的食品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最常见食品为病死牲畜肉、禽肉、蛋类、水产品及熟肉制品。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主要分布于海水和海产品中,生食鱼蟹类可引起中毒。肉毒中毒:多与家庭自制食品有关。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涉及奶油、乳制糕点、奶酪、肉制品及剩饭剩菜等。

三、症状

感染型细菌性食物中毒:多有发热和腹泻,如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时,体温可达38~40℃,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毒素型细菌性食物中毒:常无发热,如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主要症状为恶心、剧烈反复呕吐等。肉毒中毒: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最后可因呼吸困难而死亡。

四、预防措施防止细菌污染:控制感染细菌的肉、禽类进入市场,严禁食用病死的肉禽类及乳腺炎病牛的奶。注意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的卫生。控制细菌繁殖:在低温冷藏条件下储存易腐食品,以控制细菌繁殖及产毒。杀灭病原菌:食品加工过程要符合卫生要求,保证杀灭病原菌及某些细菌的芽孢。食前充分加热:确保食物在食用前加热至能杀死活菌及破坏肉毒毒素。

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有哪些 (二)

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食物中毒:

这些细菌性食物中毒均经食物传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食品的储存和烹饪方式,避免食物变质和细菌污染,以保障食品安全。

如何鉴别各类食物中毒 (三)

食物中毒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每种食物中毒都是不一样的,下面为大家介绍如何鉴别各类食物中毒

大家更加了解食物中毒。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是指人们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类。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与不同区域人群的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美国多食肉、蛋和糕点,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最多;日本喜食生鱼片,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最多;我国食用畜禽肉、禽蛋类较多,多年来一直以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居首位。症状主要为腹痛、腹泻、呕吐等胃肠炎症状。一般起病急,腹部不适,上、中腹部持续或阵发性绞痛,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病程短,多在1~3d内恢复。

二、真菌毒素中毒

真菌在谷物或其他食品中生长繁殖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人和动物食人这种毒性物质发生的中毒,称为真菌性食物中毒。中毒发生主要通过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调方法加热处理不能破坏食品中的真菌毒素。真菌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因此中毒往往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

三、动物性食物中毒

食入动物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为动物性食物中毒。动物性中毒食品主要有两种;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当做食品;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动物性食品。近年,我国发生的动物性食物中毒主要是河豚鱼中毒,其次是鱼胆中毒。

四、植物性食物中毒

一般因误食有毒植物或有毒的植物种子,或烹调加工方法不当,没有把植物中的有毒物质去掉而引起。最常见的植物性食物中毒为菜豆中毒、毒蘑菇中毒;可引起死亡的有毒蘑菇、马铃薯、曼陀罗、银杏、苦杏仁、桐油等。植物性中毒多数没有特效疗法,对一些能引起死亡的严重中毒,尽早排除毒物对中毒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五、化学性食物中毒

食入化学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为化学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发病特点是:发病与进食时间、食用量有关。一般进食后不久发病,常有群体性,病人有相同的临床表现。剩余食品、呕吐物、血和尿等样品中可测出有关化学毒物。在处理化学性食物中毒时应突出一个“快”字!及时处理不但对挽救病人生命十分重要,同时对控制事态发展,特别是群体中毒和一时尚未明化学毒物时更为重要。

对于食物中毒来说,我们最好是多了解一些解毒的方法,想了解更得食物中毒安全知识

请到裕祥安全网

,在这里会找到食物中毒怎么办

的解决方法。

预防医学考试辅导——常见几种细菌性食物中毒 (四)

常见几种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

1.病原沙门氏菌属是肠杆菌的一大属细菌。广泛分布于环境中,生活力强,在水、肉类及乳类食品可存活数周或数月。不耐热,55℃小时或60℃ 15~30分钟可杀死,煮沸立即死亡。

2.引起中毒食物主要为动物性食物,尤其是畜禽肉、蛋、奶类及水产品。畜禽肉中沙门氏菌可分别来自于生前感染及宰后污染。

3.中毒大量沙门氏活菌随食物摄入后,在肠道繁殖并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感染;沙门氏菌也可产生外毒素,称沙门氏菌肠毒素,作用于肠壁,引起粘膜炎症、水肿、充血和出血;沙门氏菌被破坏、吞噬后还可释放大量内毒素,引起腹痛、腹泻。 考试大网站整理

4.临床表现潜伏期为数小时至3天,一般为12~24小时。主要症状:呕吐、腹泻,大便呈黄绿色水样便,有恶臭,有时带脓血或粘液。多数病人有发热体征,体温可高达38℃~40℃,重症病人可出现寒战、惊厥、谵妄、抽搐、昏迷等症状。病程3~7天,预后良好。

(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1.病原副溶血性弧菌,通常存在于近海的水体中。在食盐3%~4%的食物中生长良好,在食盐10%的咸菜中能存活l个月。不耐热,60℃ 5分钟或80℃ 1分钟即被杀死,对酸敏感,2%醋酸或50%食醋即被杀死。

2.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为海产鱼、虾、贝、蟹类和咸菜等。或被污染海产品间接污染的食品。

3.中毒机制大量副溶血性弧菌随食物摄人,在肠道繁殖,并侵入肠壁上皮细胞和粘膜下组织,引起炎症、水肿和充血,还可产生肠毒素及耐热性溶血素,使人体出现腹泻和粘液、血便。

4.临床表现潜伏期为2~40小时,多为14~20小时左右。主要症状:腹痛、频繁腹泻,每天5~6次,多者达20次。大便呈洗肉水样,后转为脓血粘液便,伴有恶心呕吐,部分病人有发热体征,体温多在38~39℃,重症可出现脱水,血压下降,少数病人有意识不清,循环障碍。病程3~4天,一般预后良好。

(三)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

1.病原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某些血浆凝固酶阳性的菌株,可产生致急性胃肠炎的外毒素,即肠毒素,随食物进人人体后即可引起中毒。肠毒素耐热,加热100℃ 2小时方可被破坏。

2.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为肉制品、剩米饭、糯米糕、鱼和奶类及其制品。

3.中毒机制肠毒素随食物迸入人体,作用于迷走神经内脏支,引起反射性呕吐;作用于肠道使肠蠕动增强,水分的分泌和吸收紊乱而致腹泻;肠壁产生炎症反应,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可致伪膜性小肠结肠炎。

4.临床表现潜伏期l~6小时,多为2~4小时。主要症状为恶心、剧烈反复呕吐,常呈喷射状,上腹疼痛、腹泻,水样便,体温正常或稍高。病程1~2天,预后一般良好。

(四)肉毒毒素中毒

1.病原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是一种厌氧性革兰氏阳性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淤泥、尘土和动物粪便中,鱼贝类也可带菌。

肉毒梭菌芽孢耐热,干热180℃ 5~l5分钟或湿热100℃ 6小时方可杀死。肉毒毒素不耐热,加热75℃~85℃ 10~15分钟即可被破坏,在pH>7时,可迅速分解。

2.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是家庭自制的发酵食品,如臭豆腐、豆豉、豆酱等,肉制品、鱼制品、罐头及凉拌菜等也可引起。

3.中毒机制肉毒毒素为剧烈神经毒,主要作用于脑神经核、神经肌肉接点和自主神经末梢,阻碍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引起肌肉麻痹和神经功能不全。

4.临床表现潜伏期6小时至半个月,一般为l~5天。典型症状以对称性脑神经损害为特征,如视力模糊、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复视、咀嚼和吞咽困难,伴有声音嘶哑、语言障碍、唾液分泌减少、颈肌无力、头下垂等。由于呼吸肌麻痹可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死亡。该中毒病死率高,但积极治疗,可逐渐恢复健康,治愈后一般无后遗症。

通过上文关于细菌性食物中毒有哪些的相关信息,紫律云网相信你已经得到许多的启发,也明白类似这种问题的应当如何解决了,假如你要了解其它的相关信息,请点击紫律云网的其他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