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科普】吸毒成瘾的一律强制戒毒,真的是这样吗?

吸毒,是绕不开的敏感话题。各种数据摆在那里,2023年国家禁毒委员会发布数据显示,全国现有吸毒人员61万人,同比下降15.8%。乍一看似乎“形势好转”,可还在不断有人被毒品拉进深渊。小张的事并不算稀罕,以前新闻里曾报道,北京去年三里屯一所戒毒中心,13至17岁的青少年接连送进来。不难猜,这些人背后的家庭都经历过撕心裂肺的挣扎。

谁不想劝回家孩子?谁愿意跟吸毒者置气?只不过现实很棘手。有时候一纸法律文本根本治不了内心的瘾头。小张的父母逼他进戒毒所的时候,内心其实没指望立即见效。只是让他有个能“断一断”的机会再说。强制戒毒,听起来无情,但真走到家门口的时候,温情通常没了用武之地。警方上门,母亲哽咽,父亲憔悴,小张呢,抱着被子缩进床角,被拖走还在嚷嚷:“凭什么?我能控制自己!”

很多戒毒案例其实都。刚进去时大部分都抵触,觉得社会或者父母欠他们一份理解。工作人员忙着登记问话,防着有人闹事。环境算不上压抑,但绝谈不上温暖。前几天新来的女孩还努力把行李扔出门,“你们这样犯法!”看起来是她在讲法,其实哪有底气理直气壮。法律是摆着不动的,她没话可说。不久之后,和小张一样,情绪会安静下来。

这时戒毒所变成了另一个家,有些人很快进入康复模式。比如小张,开始慢慢跟心理师聊起自己,叙述以前在学校被孤立的细节。他渐渐发觉,自己上瘾根本跟所谓“自由”没多大关系,反倒是软弱和屈服让他主动往圈套里钻。父母没时间陪他,他躲在网吧去找刺激。后来毒品找上门,沾染了几次,身体和精神都把持不住。家里人听说,只会大喊:“你不要命了!”

很早有人讨论,管控吸毒者,到底是应该治病救人,还是交给警察惩罚?两种声音交替出现。国内现行条例,吸毒本身是违法。公安部门查获后,会先给教育、警告、短期拘留。但处理完,真戒得掉吗?多半回归社会后,前路依然模糊。没人能拍胸脯保证“不再沾毒”。好比小张,第一次发誓说“以后再不来了”,可半年后还是被再次带回戒毒所。这种“反复”简直让家长和干警都心力交瘁。

偶尔碰到坚决对抗的,有人喊这是侵犯人权。“我们凭什么得不到身体自由?”更有极端者上诉,理由大同小异:国家法律是否应允许对公民的强制隔离?欧洲那边做法相对宽松。挪威瑞典试行社区康复计划,还提供持续性心理干预,统计下来复吸率最高时达41%,最低时只有25%。那个比例看似低,但换到我国人口基数下,也是天文数字。

推到极致,有人完全反对强制。理由是收效有限、成本高昂、社会反感。可现实是,不强制会更好吗?有数据证据显示,2022年浙江一地试点社区戒毒后一年再犯率高达58%。有人统计过戒毒所里的投入,食宿加管理成本,平均每人每年6万元。很多城市一年预算就这点,给谁都不够。

但转个角度,完全放任等于眼睁睁看着年轻人被毒品毁掉。真不管?谁来替社会埋单?前两年广东增城两家社区因吸毒者聚集带来治安恶化,居民半夜被惊醒,报警多次。最终刚出生的婴儿都被吓出毛病。谁还敢说“非强制更好”?

有争议的地方在于,每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利益,很难绝对平衡。法律理论上每个人都有身体自由和决定生活方式的权利,但问题是,吸毒这个“自由”会引来犯罪、流血、家庭崩溃。这种自由一旦无边界,集体安全也没了依托。

至于程序正义,司法界和学者没停止争论。有人说对复吸屡教不改的强制隔离,必须符合法定程序且有司法审核,否则就是滥权。但这套程序耗时长、沉没成本极高,派出所值班警察都喊累。2019年杭州要求强制戒毒实施前,必须进行详细医学评估和法律听证,结果是实际案件成功率不到60%。尝试落地的时间一长,吸毒者反悔,家属也动摇。

另一方面,现实社会对吸毒成瘾的态度还是偏惩戒为主。近年来新媒体上曝光的吸毒人员案例,几乎都加重了社会压力。“只要染毒就没有归宿”,这种标签哪怕戒了毒也挥之不去。戒毒所的康复者回归社会,很容易再被边缘化。国家层面的职业重返项目每年只能安排不到5万人,剩下的大部分只能靠家人、朋友撑着。

还有一种说法,专家提倡康复治疗与社会支持共同发力。上海心理卫生中心2023年一组数据披露:只依靠强制戒毒复吸率在1年内高达64%,而同期开展心理干预和技能培训后,复吸率下降到33%。实际执行过程中,能配上资源的很少。基层卫生资源有限,心理师短缺,一名社区辅导员最多带20人,根本忙不过来。

小张的变化多少有些“意外成分”。进戒毒所,被逼着读心理课,老师讲自我认知、压力管理、成瘾机制分析。他开始怀疑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几个舒缓的下午,他第一次决定联系以前的朋友,说出“我想重新开始”。家里人这会才有点踏实。有的戒毒者进去多少次都失败,小张旁边的阿乐一年回家两回,后来终于彻底没消息。命运大抵如此,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机会,这也说不定。

大家未必知道的是,很多城市的强制戒毒清单极为严格。只有“多次复吸且危害社会秩序”才会用上“最后一招”。而绝大多数第一次涉毒、未成瘾者,警方还是做教育和短期拘留。可真说严格执行下来,各地标准五花八门。有人一回头就进去了,也有人反复教育数次都放了回来。地方有地方的说法,执行也带上了弹性。

很难一句话说清,强制到底是“逼良为娼”还是“救死扶伤”。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3500所戒毒所中只有三分之一实行七天隔离,其他大多数推行短期、弹性管理。这也是出于资源、经济、政治多方面权衡。

吸毒者有合法权益的保护,谁也不想被标签化,但社会治安和集体利益同样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有时候政策和实践的摩擦点就在这里。有人强调恢复个体,另一些则主张优先社会整体安全。这两头都要抓,最后也许哪个都没抓到。

强制戒毒争议多年没有定论,法律层面的答案永远比实际操作要清晰。现实往往不听话。上海、深圳等地的戒毒推进会,一次次强调“以人为本”“综合施治”,但遇到棘手案例就又回归强制。反反复复,这可能才是真实世界的模样。

到底用不用强制,一刀切也不可取,宽松也未必好。有人戒得成功,有人一辈子都困在轮回里。那些具体得不能再具体的故事,还会继续发生。毒品不是个简单的问题,处理得再好,也只不过勉强维持了一层社会秩序和个体希望罢了。

虽然生活经常设置难关给我们,但是让人生不都是这样嘛?一级级的打怪升级,你现在所面临的就是你要打的怪兽,等你打赢,你就升级了。所以遇到问题不要气馁。如需了解更多社区戒毒期限为的信息,欢迎点击集么律网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