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刚结束,高温酷热急至。
施工封路近两年的中山大道民众乐园门口,马路晒得滚烫,人烟稀少。汗流浃背的路人,在转角不起眼的老万成买一杯冰凉的酸梅汤,几口喝完,瞬间降温。一百多年来,武汉的夏天一直如此。
前进二路转角的老万成1910年开张,卖起酸梅汤,武汉夏季最时髦的冷饮。1919年民众乐园开业,唱戏听曲的人络绎不绝,这里成了汉口最繁华中心,老万成出了名。
106年来,尽管店面不断缩小成如今不足10㎡的小卖部,它却从没搬过家,仍然卖酸梅汤,在老武汉人心里,老万成和酸梅汤是一回事。
冰镇现喝2元一小杯,5元一大杯,1.6升浓缩酸梅膏26元一瓶,包装简单,就是这家百年老店如今的产品。猛喝几口,就明白了冷饮繁盛的今天,它还能存在的秘密——乌梅和山楂果味浓,甜味来自白糖,冰到位,一杯解暑。高温一过35℃,一天能卖掉接近1000杯。
61岁的刘汉华,是老万成的总经理。上世纪70年代老万成收归国营,成了效益极好、有名气的国营工厂。1972年招聘18位员工,包括那年17岁的刘汉华。创始人的儿子亲自教授熬制方法,此后这十多人的班子固定,几乎再没招过新人。如今喝到的酸梅汤,还是这群将近60岁的老工人们每天亲手熬制。
1972年进厂职工合影,他们撑起了过去40多年里的老万成酸梅汤。
乌梅来自广东,山楂来自山东、山西。200㎡小车间就在店铺楼上,7、8个老职工轮班,铜锅手工熬制,先下乌梅,沸水滚开再倒山楂,煮好捞出加糖,继续熬,必须一刻不停搅拌,否则会糊。火候有定数,但也靠经验。天越热,市场需求越大,每年4月到9月能生产3千箱酸梅膏。“太热了受不了,年轻人宁愿站柜台,只剩下我们这些老人还肯做。”
上世纪70、80年代是老万成生意最鼎盛的时代。刘汉华回忆起那时店门口从清早开始排着三条队:买票、领酸梅汤、喝完还玻璃杯。那时还没有一次性塑料杯,全是玻璃杯,有工人专门负责清洗消毒杯子,尽管有师傅专门盯着,每个星期被顺手牵羊偷走的杯子都不下百个。
凭票供应的年代,乌梅山楂得市政批条子,从中药供应里拿货。酸梅汤3分钱一杯,折合工资水平,大概相当于现在的3-5元,是武汉几乎唯一的市售冷饮。文革时24小时营业,登上报纸头条。
老传统产量不大,但和模仿者的官司却一打10年。硚口一位喝老万成长大的老板注册了“汉口老萬城”的品牌,货铺到仓储超市淘宝,去年刘汉华的官司胜诉,但黑金色包装的“山寨老万成”还在市场上卖着。
“也怪我们自己,小规模的作坊确实落后了,但手工熬的这个味,别人随么样学不到。”据说,前进二路附近要旧城改造,当然,只要一天不拆,这群老人们还会守在这里。
老万成的办公室,就在前进二路店铺背后老旧社区里,自己搭起铁楼梯。
念着一口旧味道的,大多是老人。清早没开门,睡不着的晨练老人早已经在门口等候,他们永远是第一波顾客。每年夏天,都有从武汉搬家到外地的中年老汉口打电话给刘汉华,拜托他一定要寄几瓶过去。
“我没开网店,运费太贵,年纪大了也不懂淘宝。但是无论如何,还是想搞规模量产,趁我们这些老人还做得动,尽快搞起来。如果牌子在这一代流失了,蛮遗憾。”
无论城市怎么更新,总有一些旧物把人们和祖辈的生活拴在一起。一百年前武汉夏天的老味道,在这里还能喝到。
炎热夏天,想亲口尝尝酸甜解暑的冰爽,老万成与WHat一起奉上正宗浓缩酸梅汁,戳文末“阅读原文”或WHat首页底部“有货”进入商城购买。
文 | 胡 晗
图 | 宁 波
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得到了很多的感悟,也明白跟老万成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了,如果需要了解其他的相关信息,请点击集么律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