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县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在商店开展食品安全检查。钟小晴 摄
正值暑假,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零食被精心摆放在显眼位置,吸引消费者选购。
随着农村食品市场日益丰富,各类食品为乡亲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假冒伪劣食品的存在却如同“定时炸弹”,威胁着大家的身体健康。
暑期已然来临,美食成为不少人享受假期的重要部分。近日,新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针对农村假冒伪劣食品风险及暑期食品安全风险等发布相关提示群众清晰识别这些“隐形杀手”、掌握防范技巧,助力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识别农村假冒伪劣食品
掌握防范与维权技巧
笔者了解到,近年来农村食品市场供应日益丰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假冒伪劣食品。为提高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新兴县市场监管局发布了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相关风险提示。
从提示内容来看,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主要有以下几类且存在相应风险。一是假冒知名品牌食品,像假冒名牌奶粉、饮料、调味品等,其包装往往与正品极为相似,但在原料选用、生产工艺等方面存在较多隐患。二是过期变质食品,不法商家将其重新包装后销售,这类食品可能已腐败、霉变,产生有害物质,食用后容易引发食物中毒、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疾病。三是“三无”食品,即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的食品,其生产卫生条件差,可能存在细菌超标、含有病毒或有害物质等隐患,农村地区的小商店、流动摊贩等是主要销售渠道。四是劣质散装食品,部分散装粮油、干货、零食等可能以次充好,不仅口感差,还可能存在黄曲霉毒素超标等安全隐患,长期食用会增加疾病风险。此外,农村假冒伪劣食品还存在一些违法“潜规则”,如篡改食品标签与保质期,非法添加,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
在防范与选购方面,也有几点注意事项。首先要选择正规购物场所,建议到有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的超市、便利店等购买,避免在流动摊贩、无证无照的小商店购买。其次要仔细查看食品标签,认真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标签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生产地址、配料表等信息是否齐全,不购买标签模糊、信息不全的食品,同时注意查看食品是否有涨袋、漏气、霉变等现象。另外,购买后要妥善保留购物小票、发票等凭证,以便在发现问题时作为维权证据。还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多关注相关知识,了解常见假冒伪劣食品的特征和辨别方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若发现购买的食品存在质量问题,可先与商家协商,要求退货、换货或赔偿损失,协商时要注意保留相关证据;也可以拨打12315或12345热线,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
暑期饮食安全需警惕
科学采购储存保健康
暑期气温较高,食品更容易出现安全问题,饮食安全不容忽视。为保障暑假期间饮食安全,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新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暑假期间食品安全风险提示。
在食品采购方面,提示指出应选择正规超市、农贸市场等场所,避免购买来路不明、无明确生产信息或包装破损的食品。购买预包装食品时,要仔细查看并确认其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等信息,确保食品在有效期内且质量可靠;对于散装食品,要尽可能了解其来源和质量,避免购买不新鲜或受污染的食品。
食品储存环节也有诸多注意事项。冷藏食品应存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内,并确保温度控制在4℃以下,且请勿将生熟食品混放,避免交叉污染。冷冻食品要存放在冰箱的冷冻室内,温度需控制在-18℃以下,同时要避免反复解冻,以免食品变质,如需解冻,应放置在冷藏室内缓慢解冻,切勿使用热水或微波炉等快速解冻方法。对于散装食品,如粮食、干货等,需使用密封容器进行储存,以防止受潮和污染。此外,还要定期检查食品储存状态,及时清理过期或变质的食品。食品加工时,首先要确保食品加工场所的清洁和卫生,定期对食品加工器具、设备和环境进行消毒。在食材处理上,要彻底清洗蔬菜和水果,去除农药残留和污垢,对于肉类和海鲜等食品,要彻底煮熟或烤熟,避免食用生或半生的食品。同时,食品加工人员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手套等,以防止细菌污染食品。
暑期很多人会选择外出就餐,对此,提示也给出了相关建议。在食用食品时,要注意观察食品的外观、气味和口感,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食用。此外,要避免暴饮暴食,合理安排饮食,确保营养均衡,夏季应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品,如蔬菜、水果等,保持饮食平衡和营养充足。
我们通过阅读,知道的越多,能解决的问题就会越多,对待世界的看法也随之改变。所以通过本文,集么律网相信大家的知识有所增进,明白了食品安全特别规定。